一、用人单位签合同不给员工一份合同怎么赔偿
用人单位签合同后未给员工一份合同,一般不直接产生赔偿责任,但可能面临其他法律后果。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若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这里的“损害”需劳动者举证证明,比如因缺少合同文本,导致在主张工资、福利待遇、工作年限等权益时遇到困难,产生实际损失。损失范围涵盖工资差额、未享受应有的福利待遇损失等。
员工若遇到此类情况,可先与用人单位沟通,要求其提供合同文本。若沟通无果,可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改正。若因用人单位未交付合同造成损害,员工可收集相关证据,如工资条、工作证、考勤记录等,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途径,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数额将根据实际损害情况由仲裁机构或法院依法判定。
二、十年没签合同的员工怎么办
对于十年没签合同的员工,从法律角度有以下处理方式。
若员工仍在职:
首先,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员工有权要求用人单位补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其次,员工可主张未签书面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但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可能存在限制,部分地区会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支持的期间。
若员工已离职:
需关注离职原因。若因用人单位未签合同等违法情形导致员工离职,员工除可能主张未签合同的双倍工资外,还可能获得经济补偿。
若员工主动离职且不存在用人单位违法情形,未签合同双倍工资的主张仍可能因仲裁时效等因素影响能否得到支持。
处理过程中,员工应收集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工资支付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等,通过与用人单位协商,或申请劳动仲裁、提起诉讼等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用人单位则应积极应对,依法依规处理与员工的纠纷。
三、公司签了合同没有给员工怎么办
公司与员工签订合同后未将合同交付员工,员工可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首先,员工有权向公司提出索要合同文本的要求,以书面或正式沟通方式告知公司,说明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合同文本的权利,要求公司尽快提供。
若公司拒绝提供或拖延,员工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作为劳动执法机构,有权对公司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查处,责令公司改正并交付合同。
同时,员工可收集其他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工资支付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同事证言等。这些证据在后续可能涉及的劳动纠纷中,能起到证明劳动关系存在及相关权益的作用。
此外,若因公司未交付合同给员工造成实际损失,例如影响员工办理某些重要事务,员工有权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法律途径,要求公司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以上是关于用人单位签合同不给员工一份合同怎么赔偿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